“現在不僅基礎油、添加劑價格上漲,大宗商品都在漲,尤其是鋼鐵和乙烯,與行業息息相關。如今從潤滑油瓶子,到儲運潤滑油的罐車,都有較大漲幅,價格上調10%,已經是我們内部優化,盡量加強成本控制的結果了。”近期,很多潤滑油廠商也在努力向經銷商解釋自己的無奈。
由于主要産油國地區地緣政治沖突和摩擦持續加劇,供給的不确定性依然影響着整個産業鍊條。此外,世界各國經濟複蘇節奏呈現出較大的量級分化,無形中也出現了需求回暖、供給收緊的供需失衡問題。
簡而言之,面對這種結構性的價格上漲,已經無人可以預料其持續時間。而且從務實的态度出發,與其糾結“為什麼漲價?”這個問題,倒不如靜下心來思考,漲價後怎麼辦?
為什麼不把目光放在價格之外?
“價格是決定業務的重要因素,卻不是唯一因素。”某種意義上說,潤滑油行業價格的不斷上漲,已經徹底消滅了低水平價格戰的存在土壤。相反,巨大的危機感,鞭策着行業的參與者們,将目光放在價格戰之外。
此時,很多見慣了行業風雲的資深經銷商們,一般都會這樣提醒同行:“越是漲價,越要擦亮眼睛,不要被單純的低價所迷惑。”
小到一家店鋪,大到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批發商,口碑和渠道人脈的建立,需要創始人和團隊一點一滴的積累,期間容不得半分投機取巧。而隻要一次商品質量問題、一次不按約定時間供貨,都可能讓幾年努力積攢的人氣付諸東流。由于行業上遊的大幅漲價,一些本身原材料儲備、供應鍊較為孱弱的中小型煉廠和潤滑油品牌,市場供應能力将遭遇巨大打擊,每逢類似行情,都會有一些潤滑油品牌黯然退市,嚴重打擊代理商的信心。此外,進貨價格上漲,也會讓一些來曆不明的“飛貨”進入渠道,幹擾正常商業運行。
另外,轉危為機,在服務和産品質量上多做文章,形成差異化競争優勢,未必不是一條破局的有效路徑。
在價格不斷上漲,商家之間難以體現出價格差距時,買家往往更加看重商家和代理潤滑油品牌的質量和售後服務。在消費升級和汽車環保排放标準提高的背景下,相比價格高度透明、利潤及其微薄的大桶礦物油,高技術含量、高附加值的新一代小包裝中高端潤滑油,正醞釀着新的市場機會。為了滿足“國六”排放法規要求和新一代發動機動力的需要,像國外的殼牌、美孚、嘉實多,國内的長城潤滑油、昆侖等頭部品牌,紛紛進行了技術升級,推出了大量高品質的新産品。另一方面,殼牌、長城這些國内外大品牌的産品性能穩定、市場供給平穩、服務網絡完善,并有相應的渠道和經銷商扶持、激勵政策。經銷商可以通過與大品牌共享抗風險能力,在動蕩行情中快速企穩,形成優勢跑赢同行。
最後一句話做出總結,價格,我們無力改變,但是口碑,完全取決于自己。何去何從,行業參與者們應該做出理性的抉擇。